感恩奋进 双争有我|酱坛里的红色密码 三代人的家国情怀
感恩奋进 双争有我|酱坛里的红色密码 三代人的家国情怀
感恩奋进 双争有我|酱坛里的红色密码 三代人的家国情怀
图为赵天翼(左下)与爷爷赵守祥(右上)合影。赵天翼 供图(gōngtú)
长城网(wǎng)·冀云客户端记者 马晨辉 马书广
在保定,有这样一个家族,他们以酱园为掩护,用黄酱坛传递情报,为革命事业默默奉献(fèngxiàn);他们将“爱国爱家 清白做事”的家训代代相传,让红色基因融入血脉。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纪念馆讲解员赵天翼一家(yījiā)三代(sāndài)的故事,犹如一部(yībù)鲜活的革命史,诉说着家国情怀的永恒(yǒnghéng)力量。
图为槐茂酱园(jiàngyuán)后院旧照。赵天翼 供图
故事要从(cóng)赵天翼的太爷爷赵少农说起。作为民国时期保定酱业公会会长,赵少农表面经营着槐茂酱园(jiàngyuán),实则是当时地下党组织的重要联络人。在1942年的槐茂酱园后院,赵少农在(nóngzài)给黄酱封口时,用独特的方式传递情报:他的拇指在湿泥上摁(èn)下的指纹,实为日军巡逻时刻;用酱料(jiàngliào)发酵时长对应军情紧急程度——“七七四十九日”代表“立即转移(zhuǎnyí)”“九九八十一日”则表示“安全汇合”。1943年大雪夜,载着“特制酱坛”的骡车从保定老城西偏门出(chū)城,车辙印里(yìnlǐ)撒落的酱渣,为八路军标出一条避开雷区的生路。
受父亲(fùqīn)影响,赵天翼的爷爷赵守祥(zhàoshǒuxiáng)和家中(jiāzhōng)兄弟纷纷加入中国共产党的早期(zǎoqī)地下组织,投身革命事业。1948年(nián)深秋,25岁的赵守祥在(zài)酱缸底勾出标注国民党军火库位置的暗号,将解放区送来的情报藏进酱坛夹层。在运送途中遭遇哨卡检查时,他凭借机智与胆识,用浓烈的酱味和酱豆成功“蒙混过关(ménghùnguòguān)”,将重要情报安全送出。那些年,酱园的灰布衫、沾着酱渍的千层底布鞋、空心的独轮车辕木,都成了传递情报的工具。
这些惊心动魄的革命故事,成了赵天翼家最珍贵(zhēnguì)的传家宝。赵天翼从小(cóngxiǎo)听着太爷爷和爷爷的故事长大,家中那口藏着“打鬼子时铁(shítiě)片子(piānzi)”的酱坛,更是她童年的深刻记忆。每年腊月廿三祭灶王,奶奶都会用新酱抹在坛身裂缝处,这一仪式不仅是对老(lǎo)物件的珍视,更寄托着对美好生活的期许。
图为赵天翼在留法(liúfǎ)勤工俭学运动纪念馆讲解画面。赵天翼 供图
如今,27岁的(de)赵天翼在留法(liúfǎ)勤工俭学运动纪念馆担任讲解(jiǎngjiě)员,继续讲述着保定的红色记忆。她的讲解器里循环播放着留法勤工俭学的历史,展柜里旅法(lǚfǎ)华工的家书承载着深深(shēnshēn)的思念。在她看来,太爷爷的酱坛腌着地下党组织的密语,爷爷的钥匙转动了保定的黎明,而她手中的讲解器,则传递着更广阔的红色历史。
从革命年代到和平时期,赵家(zhàojiā)三代人用不同的(de)方式诠释着“爱国爱家 清白做事”的家训。这份(zhèfèn)家风,早已化作星火融进山河,成为民族血脉里永不消散的信仰。正如赵天翼(zhàotiānyì)所说:“当无数个这样的故事在岁月里发酵,便凝聚成中华民族最珍贵的精神财富。”
在新时代的今天,红色家风不仅是历史的印记(yìnjì),更是激励我们前行的力量。爱国爱家的情怀可以通过(tōngguò)平凡的岗位、点滴的行动得以传承和发扬。赵家三代人的故事,是对红色家风最(zuì)好的诠释,更是对革命(gémìng)精神最生动的传承。





相关推荐
评论列表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
你 发表评论:
欢迎